關于這個我就不再多說了,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串,網(wǎng)上找下一大堆。
ubuntu沒有盤符這個概念,只有一個根目錄/,所有文件都在它下面
一個程序猿可能都聽說過的笑話。說,一個二流程序猿帶著電腦在咖啡館,看到一個美女,就做到妹子眼睛看的到的地方打開ubuntu terminal,輸入,$>tree /,然后(懂得人肯定明白了,不懂的快去試試)......,新學一招和妹子搭訕的技術。
linux commands一般都有幾部分構成:commands [-options] [parameter1]... ,也就是:命令選項參數(shù)1...(可能有多個參數(shù),選項也可能有多個)。
pwd:顯示當前路徑。
cd(change directory):改變當前目錄。
ls:顯示當前文件夾下未被隱藏的文件或文件夾。
ls -a 顯示所有文件和文件夾(包括隱藏的)。 ls -l 以列表的方式顯示(列表里有大小,無單位)。 ls -h 大小自動顯示為帶有單位的,如3.6K。 ls -a -l -h ls -h -l -a ls -alh ls -lha 以上四個操效果一樣。
commands --help/man commands:顯示幫助手冊。注意:man(Manuel)手冊一共有8個。
mkdir foldername:新建文件夾,后面加的是文件夾名。
mkdir /A/B/C/D/E -p :自動創(chuàng)建依賴文件夾,若沒有B,C,D的話就自動創(chuàng)建。
touch filename :創(chuàng)建文件。
rmdir foldername :僅可以刪除空文件夾。(rm表示 remove)
del -f 文件名 加-f參數(shù)后就可刪除只讀文件,/ar、/ah、/as、/aa分別表示刪除只讀、隱藏、系統(tǒng)、存檔文件,/a-r、/a-h、/a-s、/a-a表示刪除除只讀、隱藏、系統(tǒng)、存檔以外的文件。del-f文件名加-f參數(shù)后就可刪除只讀文件,/ar、/ah、/as、/aa分別表示刪除只讀、隱藏、系統(tǒng)、存檔文件,/a-r、/a-h、/a-s、/a-a表示刪除除只讀、隱藏、系統(tǒng)、存檔以外的文件。加-f參數(shù)后就可刪除只讀文件,/ar、/ah、/as、/aa分別表示刪除只讀、隱藏、系統(tǒng)、存檔文件,/a-r、/a-h、/a-s、/a-a表示刪除除只讀、隱藏、系統(tǒng)、存檔以外的文件。
mv filename 目標地址 :(mv:move,實際操作中是剪切的意思),移動文件到目標地址。
mv filename newfilename :重命名。
cp filename destAdd :(cp:copy,復制),復制文件到目標地址。
cp foldername destAdd -r :復制文件夾到目標地址linux常用命令,操作文件夾是被限制可以嘗試加,“-r”:表示遞歸。
history :顯示所有歷史命令,并且前有命令標號。用!number !+ 對應命令的標號,相當于運行該命令。
cat filename :只能查看不可以編輯文件里面的內容,所以后面一定加的是文件名不是文件夾的名。
more filename :同樣也是查看文件內容,但是前者是一下顯示到底,后者是分屏慢慢顯示,可控制的慢慢查看。press “q” exit。
管道符| 應用:ls -alh /bin | more 這個舉例就相當于將 ls 將要顯示的先放到 | 管道中,然后在more 調用管道內容。其他命題也可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