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l(fā)inux常用的一些命令分享,很多同學都是收藏了不看,想著能再次給大家分享,這其實是種很不好的習慣。榮新教育告訴大家,其實知識再多,你收藏了不看也沒什么用。bin 根本指令
boot 引導程序文件,LINUX內(nèi)核
dev 設備文件
etc 體系裝備文件
home 用戶主目錄
initrd 初始RAM磁盤引導支撐(在引導期間運用)
lib 同享庫,內(nèi)核模塊
lost+found 寄存康復后的文件(假如在進行文件體系檢查之后發(fā)現(xiàn)了這類文件)
media 可移除介質(比方DVD和軟盤)的掛載點
mnt 一般作為本地文件體系、長途文件體系的掛載點
opt 別的添加的軟件包
proc 內(nèi)核信息,進程操控
root 超級用戶(ROOT用戶)的主目錄
sbin 體系指令(大都只能由ROOT用戶運用)
srv 保存體系效勞的數(shù)據(jù),體系效勞的部分數(shù)據(jù)當時是存儲在var中的
sys 與內(nèi)核運用的設備相關的實時信息
tftpboot 網(wǎng)絡引導支撐
tmp 暫時文件
usr 第二個首要的軟件文件層次結構
var 可變數(shù)據(jù)(比方日志);緩沖的(spooled)文件
#hostname 檢查核算機名
#dmidecodegrep Manufacturer 檢查效勞器生產(chǎn)商
#dmidecodegrep Product Name 檢查效勞器類型
#grep model name proccpuinfo 檢查CPU信息
#getconf LONG_BIT 檢查CPU是32位仍是64位
#cat proccpuinfogrep physical idsortuniqwc -l 檢查物理CPU的個數(shù)
#cat proccpuinfogrep cpu coresuniq 檢查每個物理CPU中的CORE的個數(shù)(即核數(shù))
#cat proccpuinfogrep processerwc -l 檢查邏輯CPU的個數(shù),假如其值不等于(CPU個數(shù)×核數(shù)),表明支撐超線程。
#dmidecode -t memory 檢查內(nèi)存詳細信息
#cat procmeminfo 檢查內(nèi)存信息
#swapon -s 檢查一切交流分區(qū)
#free -m 檢查內(nèi)存總數(shù)、已運用數(shù)、閑暇數(shù)、多進程同享的內(nèi)存總數(shù)、已用內(nèi)存總數(shù)、可用內(nèi)存總數(shù)、交流分區(qū)。
注:-+bufferscache等于used-buffers-cachedfree+buffers+cached。假如交流分區(qū)運用過多,表明需求添加物理內(nèi)存。
#dmesg grep 'Vendor' 檢查硬盤、光驅等信息
#hdparm -i devsda 顯現(xiàn)硬盤的參數(shù)信息
#fdisk -l 檢查硬盤總容量
#df -hT 檢查各分區(qū)運用情況
#du -sh etc 檢查指定目錄的巨細
#du -csk sort -rn head -n 10 找出體系中占用最多空間的前10個文件或目錄。
#isostat -x 1 5 檢查硬盤IO功用(yum -y install sysstat)
注:假如%util挨近100%,闡明IO懇求過多,IO體系現(xiàn)已滿負荷,磁盤可能存在瓶頸。linux常用命令假如idle小于70%,闡明讀取進程中有較多的wait,IO壓力較大。
#uptime 檢查體系當時時刻、主機已運轉時刻、用戶銜接數(shù)、體系最近1,5,15分鐘的均勻負載。
#vmstat 1 4 檢查體系的進程情況、內(nèi)存運用情況、虛擬內(nèi)存運用情況、磁盤的IO、中止、上下文切換、CPU運用情況。
注:假如r常常大于3或許4,且id常常小于50,則表明CPU的負荷很重。bi、bo長時刻不等于0,表明內(nèi)存不足。disk常常不等于0,且在b中的行列大于2或許3,表明IO的功用欠好。